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评选!你心中的清华年度亮点成果

清华大学 2023-12-27



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研突破策源地的作用,激发师生创新活力和创新自信,营造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提升学术影响力,清华大学组织开展2023年最受师生关注的年度亮点成果(以下简称“亮点成果”)评选活动。经过院系推荐、校学术委员会分组评选,以下17个成果进入线上师生投票环节,成果展示顺序按成果名称首字拼音字母排序,诚挚邀请您为关注的成果投票!


投票方式:

结合成果进展的突破性和创新性,请选出10项您最关注的成果,并在文末参与问卷星投


投票时间:

2023年12月16日-22日




1


成果名称:

HTR-PM安全性试验(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张作义团队)


成果简介:

2023年8月13日至9月3日HTR-PM两个反应堆模块分别完成了两次重要安全性试验,一次在1号反应堆进行:反应堆在200MW热功率下稳定运行,切除外电源后,反应堆自动停堆。后续触发反应堆保护系统,控制棒下落。反应堆剩余发热通过反应堆内部结构的储存以及压力容器表面的散热,自然地传递到舱室表面的冷却系统及外界大气,不需要操纵员干预。一次在2号反应堆模块进行:人为按下紧急停堆按钮,停堆后的剩余发热不需要应急冷却系统,通过自然散热即可实现固有安全。


推荐理由:

世界首次商业规模核电站的自然冷却试验验证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固有安全特性,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HTR-PM)







2


成果名称:

γδ 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药学院张永辉团队)


成果简介:

T细胞可以分为αβ T细胞和γδ T细胞。αβ T细胞在疫苗接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以及细胞治疗等医疗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基础。然而,围绕γδ T细胞的医学技术发展一直受到其免疫识别机制不明确的限制。团队通过10年的研究,详细阐释了肿瘤和病原体产生的一类名为“磷抗原”的脂类代谢产物,以及这些物质如何被γδ T细胞受体感知的分子机制。这项最近发表在《Nature》上的γδ 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研究,为开启超越传统αβ T细胞框架的医疗技术路径带来新的可能性。


推荐理由:

该成果是T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之一,有望为疫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治疗带来崭新的医疗技术路线,具有重大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γδ T细胞对肿瘤及病原体的捕获原理







3


成果名称:

半导体黑磷的超快瞬时能带调控(物理系周树云团队)


成果简介:

利用飞秒脉冲激光,首次在半导体材料黑磷中实现了光场诱导的瞬时能带调控,并发现奇异的赝自旋选择定则。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及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科技日报》和《光明日报》以“清华团队探微揭秘:飞秒激光或可改写材料‘基因’”为题报道,《Nature》同期评述文章指出“该发现为固体材料中奇异电子态的动态调控开辟了新的道路”。该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中关村论坛十项重大科技成果。


推荐理由:

该成果是光致弗洛凯能带调控在半导体材料中的首个实验范例,为探索瞬时物态调控及新器件研发奠定科学基础。


飞秒脉冲激光诱导的黑磷超快瞬时能带调控







4


成果名称: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野火碳排放变化及驱动力(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郑博团队)


成果简介:

极端野火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有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威胁人群健康与全球气候。团队自主研制了全球野火碳排放近实时量化追踪系统,反演量化了2000至2021年野火二氧化碳排放时空格局,系统阐明了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野火2021年创历史新高排放背后的驱动因素。该成果发表于《Science》,被选为同期亮点研究成果,被全球百余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成果完成人作为唯一来自中国学术机构的专家在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联合主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了本成果。


推荐理由:

创新发展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全球野火碳排放监测方法,实现了野火碳排放的遥感定量,首次实现了2021年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极端野火事件的碳排放监测


基于卫星遥感的全球野火碳排放遥感定量技术







5


成果名称:

甲基化指引的染色质去乙酰化动态与多模态机制解析(医学院李海涛团队)


成果简介:

表观遗传是确保表型多样性的关键机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Rpd3是一类全局基因调控和共抑制因子,人源Rpd3S复合物的功能异常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是重要的药物靶点。团队通过化学生物学手段构建人工修饰核小体,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酵母Rpd3S与H3K36me3核小体的复合物结构,并结合酶活分析以及酵母遗传学等功能实验,系统全面的对Rpd3S复合物的组装模式、底物识别催化,以及修饰调控等过程进行了分子机制解剖,揭示出甲基化指引的染色质去乙酰化动态和多模态模型。论文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Nature杂志。


推荐理由:

首次揭示类型I-HDAC复合物发挥功能的结构与生化基础,展示出大自然通过形成多亚基复合物来增强调控潜力的精巧分子设计,凸显了表观遗传调控的精妙复杂性,并为基于结构和机制的靶向药物开发铺平了道路。


Rpd3S介导的染色质甲基化与乙酰化动态调控







6


成果名称:

揭示宇宙早期星系演化–对星系循环内流的首次成像观测 (天文系蔡峥团队)


成果简介:

利用国际上的全波段大型观测设备,通过深场光谱观测,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内部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迈出重要一步,启发了下一代光谱巡天望远镜的相关科学目标。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


推荐理由:

证实了“循环内流”是宇宙早期大质量星系形成的关键,是国际上首次对宇宙早期星系“内流”进行的直接清晰成像,拓展了未来巡天的科学目标。


“循环内流”的直接探测 -- 揭示宇宙早期大质量星系获得气体之细节







7


成果名称:

揭示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生命学院陈浩东团队)


成果简介:

重力作用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物体如何感知重力是广受关注的科学问题。120年前提出的“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特定细胞中淀粉体的沉降可起始重力感受,然而其作用机制长期未知。该成果揭示了淀粉体沉降过程中,其表面的TOC蛋白可携带并引导LAZY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新的极性分布,进而调控植物的向性生长。由此,该成果解析了重力这个物理信息转变为植物体内生理生化信号的关键机制,揭开了120年未解之谜。该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Cell》,被评价为“植物重力感应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推荐理由:

该成果阐明了重力这个物理信息转变为植物体内生理生化信号的关键机制是植物重力感应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揭示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







8


成果名称:

贸易争端与产业政策竞争:解读中美经济冲突(五道口金融学院鞠建东团队)


成果简介:

该成果已经在线发表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最好的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上,是全球学术界通过量化贸易模型研究产业政策竞争的第一篇文章,在中美贸易争端、制度竞争、产业政策等当代经济学重大学术领域取得突破,为这些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相关国际政策合作与竞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篇文章所发经济学期刊也是中国学者在中美贸易争端领域至今为止学术文章所发表的最好的英文经济学期刊


推荐理由:

该成果是全球学术界通过量化贸易模型深入探究产业政策竞争第一篇文章,是中国学者在中美贸易争端、制度竞争、产业政策等当代经济学重大学术领域发出中国声音的重大理论突破


特朗普关税与中国的应对







9


成果名称:

千亿参数对话大模型ChatGLM(计算机系唐杰团队)


成果简介:

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千亿级基础大模型研究的团队之一。该成果全方位对齐Open AI的GPT系列模型,研发了对话模型ChatGLM (chatglm.cn)、文生图(CogView)、图生文(CogVLM)、代码(CodeGeeX),模型适配华为升腾、寒武纪、摩尔线程等十多款国内芯片,同时提出高效参数微调P-Tuning算法和高质量可控内容生成方法,实现了模型架构自主化、训练推理国产化和内容生成可控化。ChatGLM系列开源模型在Github上累计获得5万余星标(超过LlaMA两代模型获得的星标之和),Hugging Face(HF)全球下载量超过1,000 万,团队也被HF评为年度点赞数最多的5个机构(国内唯一上榜机构)。


推荐理由:

ChatGLM连续两个月在中文模型榜单C-Eval上取得第一,在国际40余项评测榜单上名列榜首,已在校内外平台上线使用用户超过300万,成果对实现国家在基础模型上全栈自主创新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千亿参数对话大模型ChatGLM







10


成果名称:

全球钢铁行业工厂级脱碳策略(地学系关大博团队)


成果简介:

该成果创新性地开发了可充分表征各厂异质性的钢铁厂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体系。首次为全球4883家钢铁厂,共计1.9万多个冶炼机组构建了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将全球钢铁排放表征能力提升到单个设施和工序尺度。本研究还突破了过往研究从行业宏观层面的分析,通过设施级研究创新视角,逐厂精细化评估脱碳潜力。本研究提出的减排方案可实现全球钢铁厂80%-97%减排,为钢铁行业净零碳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切实可行的“一厂一策”的路径设计方案。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上。


推荐理由:

构建了全球钢铁行业设施级碳排放数据库,提出逐厂脱碳路径,对实现技术驱动的精准减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细分17种工艺流程的全球钢铁厂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11


成果名称:

人工智能设计锂电池电解液(化工系陈翔/张强团队)


成果简介:

针对锂电池先进电解液设计研发难题,团队提出了“人工智能设计锂电池电解液”的新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解液高通量计算软件,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数据库;开发了电解液性质预测机器学习大模型,建立了电解液溶剂化模型的新认识;以人工智能方法预测了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电解液。基于上述成果,发表了行业高影响期刊论文并申请了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陈翔入选了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第二完成人张强获得了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全球仅3人)。


推荐理由:

该成果建立了“人工智能设计锂电池电解液”的全新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解液计算软件,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数据库,指导设计了新型电解液,在行业中实现了初步应用。


人工智能设计锂电池电解液







12


成果名称:

无机纳米材料的普适性3D打印方法 (化学系张昊、李景虹和精仪系孙洪波、林琳涵团队)


成果简介:

该成果发展了无机材料的3D打印新方法,解决了目前难于3D打印半导体等重要无机功能材料的问题。以纳米晶体为“人造原子”,从光化学成键过程入手,利用飞秒激光制造技术,实现了普适于半导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无机功能材料的纳米级精度直接3D打印,极大地拓展了3D打印技术的材料库,为发展3D打印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提供了思路。该成果发表于Science,并被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Review Materials等多家期刊所报道或进行亮点评述。


推荐理由:

以光为媒,化学成键与增材制造间的交叉融合为发展无机材料3D打印新化学、高集成度光电器件制造新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无机纳米材料的普适性3D打印方法







13


成果名称:

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实现高效氯碱过程(化学系王定胜、李亚栋团队)


成果简介:

氯碱化工是世界化学的支柱之一,在供应生活和工业化学品中起着主要作用,如消毒剂、氯气等。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团队发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含有酰胺基团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的活化作用下,活性显著提高,可以实现媲美工业DSA电极的活性以及选择性,展现了在工业条件下相对可靠的稳定性与持续产出的能力,有望为氯碱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推荐理由:

首次将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应用到工业级别无机电催化反应中,为工业阳极降成本提效率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推动了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


电解食盐水新催化剂的发现







14


成果名称:

运用先进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高温超导机理(材料学院朱静团队)


成果简介:

2023年期间,朱静院士团队利用先进电子显微学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隐藏在铜氧化物赝能隙态下的拓扑磁涡旋结构。该实验的发现为赝能隙态下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物理图像。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同时,朱静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电荷转移能隙的视角,给出了“为何同系铜氧化物的最高超导转变温度在n = 3时最大?”这一高温超导机理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的解释。为揭示铜基高温超导的微观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Science》。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包括Harvard, Stanford, UC Berkeley等大学的知名研究团队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推荐理由:

该成果创造性的将先进的电子显微学方法应用于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中,在国际上形成了利用先进电子显微学研究高温超导机理的范例


运用先进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高温超导机理







15


成果名称:

支持片上学习的存算一体芯片(集成电路学院吴华强团队)


成果简介:

研制了国际首颗支持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提出了一种适于忆阻器实现高效片上学习的新型通用神经网络算法和STELLAR架构,有效克服了器件非理想特性对精度的影响,大幅降低了电路、系统的设计复杂度和运行开销,成功演示了图像分类、语音识别和控制任务等多种片上增量学习功能,展示出高适应性、高能效、高通用性、高准确率等特点,为发展高算力芯片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推荐理由: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可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其架构原理的创新对高性能芯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首颗支持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







16


成果名称:

智能响应绝缘材料(电机系何金良、李琦团队)


成果简介:

绝缘材料电老化是导致电子器件和电气、能源装备损毁的直接诱因,但极难被及时发现。该成果首次实现了电老化自诊断材料:利用绝缘材料电老化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诱导分子指示剂发生显色反应,使得电老化可直接被人眼识别、有效预警。这类智能绝缘材料的应用将可显著降低电子器件和电气、能源装备的电击穿风险,确保其长期可靠运行。成果发表于《自然·材料》,被《北京日报》《新浪新闻》《高分子科技》等媒体报道。


推荐理由:

该成果首次实现了电老化自发显色的智能绝缘材料,攻克了电老化自诊断难题,将显著提升电气、能源装备服役可靠性。


电老化自诊断机理与显色效果







17


成果名称:

“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成果展览——“为文化多样性而设计:中国范式探索”展览(美术学院鲁晓波团队)


成果简介:

“为文化多样性而设计:中国范式探索”展览选取了当代具有“中国风格”的不同题材、不同工艺、不同功用的各类作品,汇集了多领域的探索,展示了来自高等院校、企业与个人的设计思考,呈现了中国传统智慧与当代设计的巧妙融合,探索了文化多样性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凸显了中欧文明交融与创新融合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风格”传统造物思想智慧以及对时代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推荐理由:

展览聚焦于“中国风格”的创造性转化,在艺术风格上勇于探索,构建了设计创新产业生态与全球合作平台,为未来的文化交流与设计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文化多样性而设计:中国范式探索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投票


来源 | 科研院 清华科协

排版 | 董欣悦 吴新姿

编辑 | 彭稳平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两千年前的清华简,意外发现五角星!!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开新局!清华大学2.6万余名党员集中培训开启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祝贺!全球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投入运行、具备实验组入驻条件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